首页 > 最新动态 > 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
最新动态
加快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
2025-09-25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创新创业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强劲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营造更加优渥更加便利更有吸引力的人才环境,着力构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取得历史性成就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更系统政策支持,推动人才事业发展达到新的历史高度。


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人才与国家、人才与政策是有机统一的互动关系。科学的政策推动人才事业发展,人才的积极创新推动政策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聚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不断出台支持人才发展的政策举措,不断健全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体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破除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各地落实中央人才工作部署,在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政策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断出新出彩。人才竞争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竞争的重要内涵,人才发展成为各地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载体不断丰富。人才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作为,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火热的创新创业创造之中找到英雄用武之地。近年来,国家布局建设了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了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大展身手的平台;推动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培育了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产业创新人才拓展了拼搏创造的空间;建设了一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载体,为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培训、项目孵化、投资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我国已布局7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全球人工智能创新指数报告2025》显示,美国和中国稳居第一梯队,在人工智能芯片企业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顶刊顶会论文数量、大模型数量等方面均大幅领先其他国家。


人才创新创业的服务保障日益完善。人才也是有血有肉有生活的普通公民,除了需要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衣食住行的生活保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聚焦人才急难愁盼,着眼人才全生命周期需求,从国家到地方积极探索人才服务新模式,搭建人才服务新矩阵,拓展人才服务新领域,贯穿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各环节,努力构建供需契合、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生态体系。根据全球科学家评价综合统计分析,2023年排名前20位的全球科学家“理想之城”中,我国上海、北京、香港、深圳已占四席。


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环境面临新形势新问题


得益于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华为、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崛起;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占比近四分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9月1日最新发布的报告,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在2025年超越东京—横滨集群,成为全球首要创新集群。《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已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创新中心”,中国创新体系深刻变革,正从人才大国向人才强国跃迁。但大国博弈日益炽烈并逐渐向人才领域延伸,相较于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实力的战略渴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民生期盼,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环境仍面临重大挑战。


人才国际竞争风高浪急。在美西方对我极限打压、封锁下,国际人才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形势更加艰巨复杂。技术进步、培训差距、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引发全球人才普遍短缺。2024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论坛《网络安全人才战略框架》白皮书显示,全球人才短缺问题横跨各国、各行业,到2030年,短缺人数可能达到8500万人,造成每年约8.5万亿美元的未实现收入。人才需求日益高端化,全球各国为在关键和新兴领域保持竞争力,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顶尖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大大超过供应。而美国一方面不断出台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同时又严控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实行“中国行动计划”等阻挠中美科学社群的合作。


我国人才事业亟需向高质量阶段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才竞争是顶尖人才集聚度的竞争、人才作用发挥的竞争、人才创新效能的竞争、人才制度体系的竞争以及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我国技能人才总量已超2亿,占就业人员总量27%以上,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占技能人才的比例约为30%。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在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但仍然面临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三次产业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人才政策仍存在明显短板。政策协同性有待提高,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不配套、不衔接,出现“合成谬误”。政策精准性有待增强,人才评价标准过于关注论文、项目等量化指标,忽视实际能力和实践贡献,导致人才功利化、短视化,甚至出现学阀。科研管理重“钱”轻“人”,采购、报销手续繁琐情况仍然存在,对科研人员智力贡献报偿重视不够,项目经费支出从严把关,但项目成果质量却轻轻放过。个税政策对科研人才不友好。科研领域“内卷”严重,部分单位违规限制人才依法合理流动。


以人才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人才事业发展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对于人才,不仅仅是待遇问题,更重要的还有生活设施的详备、公共服务的便利、创业机会的丰富、发展平台的支撑。人才工作要实现“以心换心”的境界,打造一个使人才欣然而来、怡然自安、悦然有成的安居乐业生态系统。


构建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强韧链条。以优质的教育托举人才,以充沛的机会成就人才。要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布局,重在培养高素质公民,提高社会成员敏锐发现问题、正确认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才的基础在培养,成才的关键在使用。将人才投入到火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线,在实践中成长,在竞争中淬炼,使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要通过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形成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为人才提供更广阔空间的良性循环。


形成基于信任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积极为人才松绑”“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连续多年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亲自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颁奖,大力倡导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部署推进了一系列保障科技人才切身利益的制度措施,提出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要求“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在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我国完善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科研人员薪酬激励机制、人才表彰奖励机制等,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但面对大国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面对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新使命,面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的新要求,仍然需要在破除唯论文、唯项目上迈出更大步伐,建立以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人员评价机制;仍然要继续破除学术机构的行政化、官僚化、衙门化,领导要“发扬风格”,优先向普通科研工人员配置学术资源,防止出现“学霸”“学阀”;仍然要大力打破“内卷”,关爱培养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仍然要持续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仍然要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


塑造人才高品质生活和高质量工作的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生态圈是一个人的尊严和人的需求被尊重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的创业和创新能够得到支持的生态系统。它既是观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窗口,也是检视围绕人才创新工作所进行的能动性改革的重要角度。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以人才生活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为相互支撑的两个支柱。人才生活环境是指人才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所必需的宜居、医疗、教育、交通、安全、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基础条件,人才发展环境是指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所必需的经济水平、市场发育、制度支持、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活力等方面的支撑条件。特别是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房价物价、子女教育、医疗保障、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公共服务等生活环境,以及工作机会、融资便利、营商环境、法治水平等工作环境,都成为人才跨国、跨区域流动的重要考虑因素。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整合政务服务、生活服务、金融服务、创新创业支持等多种资源,从解决“一件事”拓展到解决“一类事”,大大提升了人才获取公共服务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都需要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都需要形成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良性生态。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逻辑一致性、内在同构性,以高质量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澎湃的智慧动能。

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5年第9期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