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免费注册
忘记密码
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
保存桌面
手机浏览
联系方式
会员中心
协会精选
行业聚焦
协会活动
技术前沿
公益活动
交流合作
企业走访
人物访谈
企业风采
协会信息
协会查询
科技前沿
工业制造
商业贸易
IT通信
互联网
生物医药
金融保险
企业服务
医疗保健
消费电商
文化娱乐
先进制造
交通物流
汽车工业
重型工业
民生服务
零售批发
房地产
建筑建材
贸易进出口
峰会活动
项目库
机构库
发现更多
方案
动态
招募会员
产品服务
搜索
高级搜索
首页
协会查询
首页概览
最新动态
单位介绍
联系方式
首页
>
最新动态
>
AI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
最新动态
AI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
2025-03-27
3
新华视点丨AI热潮中,哪类人才最紧缺?
2025年春招中,人工智能领域招聘需求大幅增长,算法、机器学习等方面的人才成为企业高薪争抢的“香饽饽”,人工智能讲师岗位招聘量也在激增。
随着AI技术加快应用,未来还会缺哪些方面的人才?如何捕捉到其中的就业新机遇?
3月20日,求职学生在招聘会上了解岗位信息。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企业高薪招聘AI人才
近期,“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在广州举办,现场人头攒动。5万多个招聘岗位中,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行业招聘数量排名前列,特别是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需求旺盛。
“新华视点”记者看到,比亚迪、小马智行、优必选等一批企业高薪招聘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AI引擎研发工程师等岗位,吸引了诸多求职者投递简历。一些在读研究生专程前来寻找AI方向的实习机会。
从事脑机接口产品研发生产的广东神舞科技有限公司,正在招募高级嵌入式工程师、神经科学家、算法工程师等。“招聘人数没有上限,待遇从优,比如算法工程师,可提供两室一厅免费住房外加40万至70万元年薪。”公司创始人郑辉说。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刘思蕾专程从德国回来参加招聘会,她的专业方向是机器人、认知与智能。她说,国内正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机会多,能让自己快速成长。
不久前杭州举办的春季首场大规模线下人才招聘会上,830家企业推出2.1万个岗位,其中半数聚焦AI算法、大模型开发。宇树科技推出了AI算法工程师、深度强化学习算法、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等10个岗位,月薪最高达7万元。
“DeepSeek的爆发加速了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渗透。由于AI人才市场需求加剧,企业纷纷提高了招聘薪资水平。”智联招聘执行副总裁李强说。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月份,算法工程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岗位招聘量同比增速分别为46.8%、40.1%、5.1%;平均招聘月薪均突破2万元,分别为23510元、21534元、24015元。作为训练AI模型的基础工作,数据标注岗位招聘需求同比增长超50%。
此外,市场对AI知识传播和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在急剧提升。据智联招聘数据,今年春节后一个月,人工智能讲师招聘职位数同比增长112.4%,平均招聘月薪为15792元。
市场急缺哪方面AI人才?
高薪之下,越来越多求职者希望投身人工智能行业。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月份,AI领域求职人数同比增幅达200%以上。
当前企业最青睐哪类AI人才?
猎聘近日发布的《2025AI技术人才供需洞察报告》显示,去年2月至今年1月间,在猎聘平台上招聘的AI职位中,约47%要求硕博学历。
由于人工智能自2019年才被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AI领域多数从业者来自其他相关专业。从猎聘数据看,人数最多的前四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以及机械工程。
“企业主要看是否具备相关专业能力。”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涉及复杂的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度学习则涉及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和算法优化,从业者在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知识的同时,还需具备编程技能。
3月22日,在江苏无锡,工程师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发(朱吉鹏摄)
多家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I人才持续保持供不应求的态势。未来随着AI技术加快应用,还会缺哪些方面的人才?
除了当前市场紧缺的算法工程师、大模型工程师、机器学习工程师等,从全产业链看,AI领域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都存在人才缺口,比如高性能计算工程师、芯片架构师等,也是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亮表示,由于人工智能涉及多领域,所需人才也覆盖多种类型——既有致力于前沿算法与核心理论创新的基础研究型人才,也有将理论与算法模型开发相结合、形成可落地产品的技术开发型人才,还包括既懂人工智能技术又懂所在行业业务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此外,AI训练师、数据标注工程师、AI伦理与安全专家等数据治理和支撑人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最急需的还是基础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解决高端AI芯片国产化率不足和算法原创性不足问题,另一方面推动AI加速赋能各领域各行业。”王亮认为。
据麦肯锡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预计将达600万人,而人才缺口可能高达400万人。
如何捕捉AI发展中的就业机遇?
面对AI带来的岗位替代和新的岗位需求,普通人如何适应产业变化,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教育,无疑是其中关键一环。新一轮科技浪潮下,中国高校也迎来史上最大规模专业调整。短短几年间,已有超500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或成立专门学院,考生的报考热度持续升高。2025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扩招计划里均包含人工智能专业。
“人才数量提升的同时,优化培养结构、提升质量显得更为关键。”王亮认为,未来不同层次和领域的AI人才需求会更加细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人才的差异化培养。
2024年,南开大学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打造了130余门人工智能系列课程群。
“人工智能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这就要求高校超前布局、主动调整,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中,形成学科集群,为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说。
为培养更多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征集一批“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
“行业从业者也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王亮表示,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来看,职业发展过程中,除了技术能力外,设计思维、跨学科协作、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
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看来,AI技能应成为未来公民必备能力,需加强AI新职业的规划与管理及相关技能培训,尤其要为低收入和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免费培训机会。
“年轻人无论从事哪个专业,都可以每周花点时间,关注全球AI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这是未来最大的机会源泉。”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
来源:新华视点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